查看原文
其他

《百家姓》第59集(附文字档)




《百家姓》

第59集


黄圣松教授主讲
2017年5月1日


我们来看到我们今天的进度。上个礼拜五,我们谈到的是第二百五十三个姓氏景姓,在我们讲义的第十五页,上一次我们谈到了历史的部分,还有历史名人,第一位我也说明过了,所以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二位景丹。景丹是东汉的开国名将,是云台二十八将的第十位。先前我们也曾经介绍过云台二十八将,就是在东汉建立的过程里面,随着光武帝刘秀打天下的二十八位算是名将,所以把他的图像就把它布置在云台,供后人来做怀念。后来这个制度历朝历代也有一番学习,所以后来也有一些朝代的开国的国君,也会设置类似这样的一个单位,就是褒封那些开国的名将。景丹就是云台二十八将里面的一位。当年,刘秀跟王郎他在争夺河北的时候,景丹原本他是可以作壁上观的,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景丹他认为说,刘秀是一个可以为老百姓着想,而且是有理想的一位起义的领袖,所以他就率先跟几位当时在地方上担任地方父母官的地方长官,一起联合起来,组织了一个联合部队去帮助刘秀,所以他跟王郎在争夺河北的时候,刘秀就因为有这群地方父母官的支持,而得了上风,因为拿下河北之后,这是一个关键的战役,所以帮助刘秀后来在统一中原的作战里面,有一个很好的根基。景丹也因此后来为东汉光武帝所褒扬,所以才有后来的云台二十八将,名列第十位的这个考评。所以他对于后代子孙来讲,也是很好的一个纪念。但是景丹其实他并没有等到统一就功成名就,而是在后来的作战的过程里面,病逝在军中,所以让刘秀对他非常的感念,所以才在云台二十八将里面,把他抬到比较前面的位置,特别感谢他在他危难之际可以伸出援手。

我们看到下面一位,第三位景延广。景延广的时代,就是五代时代的后晋的大臣。这个五代就是从唐朝结束之后,进入到了一段分裂的时期,这段历史我们把它称之为五代十国,除了五代它是接续的五个朝廷之外,同时期还有十个小国并列。然后五代十国一百多年的分裂,最后是统一在宋朝赵匡胤还有赵光义他们兄弟,所以后来又统一了中原。这个时候的五代梁、唐、晋、汉、周,这个晋已经是在五代时间的中期,所以已经算是一个分裂的时代,比较接近于快要结束的时候。景延广他原本是协助石敬瑭来建立后晋,不过后来石敬瑭,这个后晋的开国的君王往生之后,景延广就跟冯道成为顾命的宰相,两个人的政治理念有点不太一样,其实景延广是力主要对抗东北方的辽国,而且他还言之凿凿的说,我们后晋有十万口横磨剑,所谓的横磨剑其实就是作战用的刀剑,所以十万口横磨剑就是我们有十万大军,如果你契丹要来侵兵南下,要来侵犯我们后晋,我们随时欢迎。不过话说得很大,等到后来在天福九年,契丹真的大军南下的时候,景延广身为后晋的大将却按兵不动,让辽国,就是契丹,它南下掳掠之后,没有受到任何的抵抗就北返。因为他督军不利,最后被后晋朝廷所罢免,被贬为河南尹,留守洛阳。后来在几年之后的另外一场战役,又被辽国所俘虏,最后他在被俘虏期间自杀,结束自己的生命。所以景延广虽然说位居后晋的宰相,也是统兵的大将,话讲的是非常的义薄云天,不过真的面对问题的时候,却又畏首畏尾,不敢去出军作战,所以他就是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,这的确让后人可以有所警醒。所以话讲得很漂亮,是人人都可以说,人人都可以讲,可是我们说出来的话,要跟实际的行动相配合,否则就是被人家看破手脚,就是言行不一致。所以这位景延广,在后来就有留下了一些负面的评价,值得我们来省思。

我们看到第二百五十四个姓氏詹姓。詹这个姓氏,其实在大陆是比较少见的姓氏,但是在台湾人口还不少,在台湾可以排名第三十七。詹这个姓氏主要还是以闽南人为多,詹这个姓氏闽南语发音,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会念,它念作tsiam,就跟针线的针是同音。我们客家人里面是很少有詹姓,少数有,不过可能他的祖上还是以闽南籍居多,在我们美浓有个山区,就有一户詹姓人家,他们就在美浓那个山区里面种茶叶,后来大家都觉得很好奇,就纷纷去了解他的背景。为什么在美浓只有他一户是姓詹的?原来他们是从北部的县份,后来在他的祖父辈的时候,移居到美浓来。因为移居到美浓来,左右邻居都是客家籍,所以后来他的爸爸,还有他自己本身,也因为在这个环境里面慢慢的也学习客家话,所以他客家话讲得很好,跟我们是客家籍的出身背景,几乎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。所以语言的学习其实环境很重要,所以像这位闽南籍的詹姓的农户,在美浓落地生根之后,客家话也是讲得相当的优秀。所以詹在台湾闽南籍人氏还是居多。他的祖上是源自于什么姓氏?它是从姬姓派生而来。我们看一下历史的第二行,周宣王有庶子受封于詹这个地方,于是就建立了詹国。后来詹国的后代子孙,也就以詹这个地名这个封国名为姓氏,于是就世代相传。

我们这好几周以来,我们读了好多个百家姓的源头,其实我们会发现,好像有一个源头是我们现在姓氏的最主要的来源,就是从地名或者是封国名而来,所以从地名封国名而来。这个是我们在谈百家姓的时候,必须要去注意的一个来源。大家有没有去思考过,为什么他们会从地名、会从封国名而来?其实我们有一句话叫做人不亲土亲,我们在这个地方生长,在这个地方繁衍,其实就对这个土地有了感情。我们华人自古以来其实都是非常感恩,感恩先祖,感恩我们的家人,感恩我们身旁的所有的人,更重要的是我们感恩这个土地,因为在中华民族在普遍来讲,还是大部分的人口是务农为主,务农就跟土地的感情,跟土地的联结就很深厚。所有你看即便到了现在二十一世纪,在我们台湾也好,在中国大陆也罢,其实有很多的地方都有祭拜土地公,祭拜土地公,其实就是对于土地的一种感恩,他在情感上面的一种感谢,所以把它变成一种宗教的仪式来做祭拜,所以人跟土地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。也因为这样的关联,所以我们就以土地来自称,你是哪里人?我是什么什么地方人,然后后来就进一步的说,我就是那个地方的人,因此我就以这个地名做为我的姓氏。它是一个转变的过程,其实就是怀抱着一个感恩的心情。所以以地名为姓氏的,那个比例相当的高,主要是出自于这个情感面的考量。

好,我们再看到詹姓的历史名人,我们介绍三位,第一位是詹何。詹何大家听起来好像很陌生,不过如果大家有读过《孟子》,孟子在他的书里面曾经批评过两个人,一位是墨子,另外一位就是杨朱,杨朱,孟子说杨朱这个人,“拔一毛以利天下,不为也”,什么意思?就是他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功利主义者,而且是自我的利益为至上,所以他是一个利我为我的思想,所以孟子说,如果我们要杨朱拔他身上的一根汗毛,而这一根汗毛可以帮助天下百姓,帮助天下苍生,他也不愿意做,所以用这个当然比较夸饰的手法,来表现出杨朱的他的思想的角度,是跟一般人为了天下百姓,为了国家社稷来着想,是不太一样的。这位詹何,其实就是承继了杨朱为我的思想,是一个重生轻利,重生这个生是自己的生命,他重视自己的生命,而且他也对于利益他是非常的反对的,反对这个利益是讲反对公众的利益,不是自己的利益,所以他就是非常的自我极端的一个思想。詹何的记录比较少,而且都是在《韩非》、《吕氏春秋》,战国时代比较晚期的思想里面,才有他的记录,所以一般来讲,詹何他大概生存的时代,或活动的年代,大概已经是接近战国的中期到晚期了,所以比较早的战国早期的文献里面,就比较没有记录到他,包括连《孟子》也就只有记录到杨朱,而没有记录到这个詹何。所以詹何就是在杨朱之后的学生,或者是他的末学。

谈到杨朱,我们就可能要去思考一下,到底杨朱这个人是谁?在当时孟子批评说,当时天下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学说,就是非杨即墨,非墨即杨。墨就是墨子,墨子的书籍现在我们还看得到,所以我们知道墨子在当时很有影响力,这大概没问题。可是杨朱,我们就一直很怀疑,杨朱到底这个人会是谁?因为按照孟子的讲法,他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,可是我们却现在在典籍里面,没有看到有任何相关的著作,而且谈到他的,大概也只有在《孟子》里面比较集中谈到杨朱。到底这个人是谁?所以有学者就做了一番考证,认为杨朱可能是庄周的名字的另外一种写法。庄周就是我们讲的庄子。庄周然后把它读成杨朱,这个从声韵学的角度,勉强还是可以读得通。但是这种学说,也不一定有很多的学者可以完全的信服,所以就只能够说有此一说。我个人是觉得从声音的角度来看,要把杨朱读成庄周的确是有点远,但是有学者提出这个说法,我们就试试看,按照他的见解,因为庄子在他的书里面,其实也比较弥漫了一个利我为主的思想,所以他跟老子不太一样,他跟老子虽然在我们后世的学派归类里面同属道家,可是他跟老子的思想的角度,还是不太相同的。庄周,庄子他比较属于隐逸为主,他不像老子,虽然说他也比较避世的思想,可是庄周他似乎更希望大家不要去涉入政治场域,然后他希望能够用思想的角度,让我们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。我个人是觉得,如果从这里面的内在理路来看,或许,或许还是有点点关联,不过毕竟我们对于杨朱的理解真的太少了,只有孟子的那一段话,还有一些少数的零星的记载而已,所以看起来好像是有关联。不过要不要做更深入的探讨,受限于材料的限制,这的确是有它的困难性,所以我们只能够把这个问题存疑,有可能庄周就真的是杨朱。不过也很有趣,我们在这几十年来,在地下出土了很多的竹简,很多的竹简里面,其实也有一些思想类的作品,像《老子》就有好几个版本,跟现在传世的版本略有出入,可是大同小异。所以由此可见,《老子》这个书籍在当时流传得很广,而且大家在传抄的过程里面,经常还会因为有一些版本的出入而有不同。可是同样都是道家的学说,到目前为止,我们还没有看过任何在庄子现存的内容里面,有任何的篇章出现在出土竹简里面,都没有,一篇都没有,连半篇都没有。所以大家就觉得很奇怪,如果按照庄周在当时的影响力来讲,如果按照孟子所讲的,杨朱在当时影响力很深,学者又说杨朱是庄周,如果我们假设这个命题是真的,杨朱就等于庄周,换句话说,庄周的作品在当时应该会有很大的影响力,因为你要有影响力你一定要有著作,口耳相传当然是一种方式,不过没有著作的话,很难得到普遍的认识跟流传,所以如果这样来看,好像庄周的庄子的学说,在当时就真的不如老子流传得广。所以这一连串的几个假设,我们把它兜在一起,我个人是真的比较怀疑庄周等于杨朱这个说法,可能还是要有更多的时间,或者是更多的证据来支持,才比较可信一些。

我们看到在《韩非子》里面,他还批评了詹何另外一件事情,他说詹何坐在房子里面听到了牛鸣,然后就推测在外头的这个牛,是什么样的样子,据说这个詹何可以闻一知十。其实韩非子认为,他其实这个所谓的预测,闻一知十只是一种推理的能力,因为他坐在家里面,听到了外面有牛在叫,所以他知道外面有一头牛,所以他用了一个推理的方式来做推广,然后再加上一点点的猜测,所以他说这种所谓的预言,说穿了只是一种推理,他推理的成分很高,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,所以就好像被形塑成说,他可以闻一知十,他有预言的能力,韩非子认为这言过其实。所以詹何他所擅长的推理的这种思想,其实韩非子是不太认同的,因为韩非子比较强调的是观察,因为他法家的角度就是实事求是,他要真实的观察,而不要做太多的推理或者是猜测。所以他特别在他的书里面,贬低了詹何这个学说的理路,所以这个是不同的角度。我们就很客观的来谈韩非对于詹何的批评,至于说推理是不是一个如韩非所讲的,是一个不入流的,是一个不好的学说,其实我个人觉得,也不必这么的决绝来反对所谓的推理,因为推理其实它也必须要有证据,在一分证据讲一分话的情况之下,再加上一点点的比较前进的一些推测,在比较合情合理的情况之下,我觉得还是有值得它存在的一个必要。像现在我们很多的警察检察官办案,其实也是靠推理,对不对?有若干的证据之后我可以去推测,这个歹徒大概是什么样的模样,这个歹徒大概是什么样的动机,他可以去做一番分析,然后比较能够去掌握我们要追踪的那个加害人他的生活的样貌,或者是他的生活起居的一个状况,才能够去逮到坏人。所以我个人觉得,这个推理其实用在学术上面,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,并没有像韩非批评得这么一文不值。

好,我们看到第二位詹体仁。詹体仁是南宋的理学家。先前曾经跟大家介绍过,在北宋到南宋,大致上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做分类,一个是比较主要在叙述理的作用,我们就把它称之为理学,这一路我们又把它称之为程朱学派,程朱的那个程是程颢,程颢的弟弟程颐,朱就是朱熹;另外一派是比较强调心的作用,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心学,心学就是陆王这一派,陆王这一派陆就是陆九渊,他是宋朝的学者,南宋的学者,王就是王阳明,他已经是到了明朝去了,所以大致上理学还有心学,它是主要在宋朝两支不同的学问,没有谁好谁坏,也没有孰胜孰劣,只是他做学问的角度不一样而已。这个詹体仁他就是朱夫子的,算是非常忠心耿耿的弟子,他对于朱夫子的学问非常的体察,而且朱熹一举一动,经常詹体仁都随侍在侧。最精彩的就是我们看到第四行,在淳熙二年的时候,朱熹曾经有一个鹅湖之会,朱熹跟谁在鹅湖这个地方相会?就是刚刚我们提到心学的领袖陆九渊,所以他们两个人在鹅湖有一番辩论。主持这个辩论的人是谁?就是吕祖谦,由吕祖谦来主持,然后朱熹应陆九渊之邀,到鹅湖去来做这个辩论。当然在辩论的过程里面,两方人马当然就是互相去表扬自己的学说的角度是胜过于对方的,但是这样精彩的一个论辩,有没有谁胜有没有谁负?没有,但是我们看到了这两个不同的做学问的理路,他们的各自的角度还有各自的想法,当然对于对方他还是有一些质疑,不过就在这样一来一往之间,学问就愈辩愈清楚,真理就愈辩愈明晰。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世纪之会,鹅湖之会。鹅湖,这个地名也变成了是一个借代词,借代为理性的思辨的一个名词,后来我们在台湾学术界,也有专门在做这方面学问的人,还办了一个期刊,就叫做《鹅湖月刊》,就是以这个鹅湖来做名称。这个世纪之会的时候,詹体仁随着朱夫子也参与了这一次的过程,詹体仁他深于理学,而且除了朱夫子的学问之外,他自己也很重视星历,这个所谓的星历就是天文跟历法,所以他留下来的像《象数总义》、《历学启蒙》,对后世了解天文历法都有非常启发性的作用。

第三位詹姓的历史名人,就距离现在近很多了,他是清朝末年时候的人士,是詹天佑。谈到詹天佑,我就想到以前我们小学的时候,还有一篇国文课本就是特别介绍詹天佑。詹天佑是近代中国铁路建造的一个启蒙者,所以也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,中国近代工程之父。他很早就到美国去留学,而且到美国留学他是进入到耶鲁大学,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学府。所以在当时能够到耶鲁大学去,除了国家的资助之外,他自己也要有很好的条件。当时因为西方列强,他们在工业革命之后有非常长足的进步,相对应的在中国清朝时代,又进入到了锁国时期,所以我们就跟西方的这种物质文明,工业文明,有了一个很长时间的断层。所以等到西方列强挟船坚炮利来打开中国贸易之门的时候,我们才发现,天啊,我们荒废了这几十年,西方列强这么长足的进步,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可怕的,是一个非常具有侵略性的帝国主义的这个集团,他们挟着工业革命之后的物质文明,他们希望来跟东方做生意。不过中国在当时观念并没有那么开通,还自己以为还是天朝,来朝贡的这些番邦都是化外之民,如何如何,所以一直等到真的几番的作战交锋下来之后,清廷大败,才知道我们真的要跟西方来学习了。所以才由朝廷支付所有的开销,选派适当的人士,通常是比较年轻的男生到海外去,有些到英国,有些到美国,去学习西方的这些工业技术。所以詹天佑也是在当时留学生的系列里面。他到美国去学习铁路工程,所以他学完之后就载誉归国,把美国筑造铁路的这一些工程技术,就运用在中国本土,所以他主持了好多条很重要的铁路干道的规划,还有实践,这些铁路到现在都还是承担着很重要的南来北往,东西交通的运输工作,那就是因为当时詹天佑他的前瞻。他设计了一些很新颖的开凿技术,所以让铁路工程在规划在实作的时候,都可以很顺利。这一些技术连美国人见到之后都啧啧称奇。这个也是他过人之处。

现在我们对于铁路来讲,我们都觉得已经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了,不过在一、二百年之前,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运输的工程。好,我们再往下看,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,二百五十五,束。束这个姓氏,束这个姓氏是非常少见的姓氏,在中国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。束姓它那个源头其实还蛮有趣的,蛮特别的,其实它最早的时候它是从疏忽的疏,这个姓氏转变而来的。我们来看到在这个历史的第一行。战国时代的齐国有一个家族姓疏,然后这个疏姓的家族,一直到了西汉的时候,绵延到后世子孙有一位叫做疏广,是当时的贤大夫,他就是齐国的疏族的后代。不好意思,这个地方请帮我改一下,它是疏忽的疏的后代。疏忽的疏这个姓氏怎么样转变为束缚的束,就是我们这个姓氏?是要到了疏广的曾孙叫做疏孟达。疏孟达已经到了西汉的晚年,因为王莽篡汉,朝廷动荡,所以这个疏孟达为了要去避难,所以就迁居到了阳平这边来。迁居到阳平这边来之后,为了要躲避,怕惹事上身,于是就改名换姓,所以就把这个疏就改姓为束。所以束这个姓氏是要到西汉末年的时候才开始有,不过往前推演,它就是疏忽的疏这个姓氏。

好,我们看到历史名人,后面这几位历史名人。其实都是疏孟达的子孙,因为从疏孟达开始才有束这个姓氏。首先我们看到束晰。束晰是西晋的学者,是阳平人,你看,阳平,所以跟刚刚提到的那个疏孟达,他搬到阳平去,所以是直系的子孙。这个束晰他博学多闻,而且他的个性比较内敛,不喜欢那些比较名利的事物,而且他写了书。然后当时有一位大学者叫做张华,张华先前我们没有机会介绍,张华有一本书叫做《博物志》,博物的博就是博学的博,物就是物品的物,所以《博物志》就是他广搜天下的一些奇闻轶事,他把它收录在一起,所以他能够编这个《博物志》,表示说他学问相当的渊博,见多识广。而且他在搜集的过程里面,还要去探讨它的缘由,它的发展,所以考证了很多的书籍才能够作这本书。所以张华读到了束晰的《玄居释》这本书的时候,他也觉得写得很好。所以得到大学问家的赞叹,所以可见束晰也是非常有学问的一位儒者。后来王戎来召见这个束晰为掾,这个掾先前跟大家介绍过了,掾就是下属从吏的意思,然后就因此辗转进入到了政坛里面去,然后担任了著作郎、尚书郎,都还是比较偏向于文化的工作,因为著作郎还是跟编书有关,尚书郎虽然说他还是比较涉及到政治的事务,不过他还是跟文化跟教育的关联比较深一点。一直到了后来,赵王司马伦担任了西晋的宰相之后,邀请束晰为记室。这个所谓的记室,其实就有点像现在我们在政府官员里面,所谓的主任秘书,简称叫主秘,就是帮助宰相来处理宰相相关的事务,可以说是宰相的左右手,是很重要的一个位置。可是束晰觉得说,现在在官场上历练了那么多的时间了,而且官场的一些陋习他也见了很多,他本身个性又是比较谦退的人,不希望在官场上面有太多的什么应酬往来,他不喜欢,所以后来就托病,于是就罢官,就回家去了。回家之后就专心的来教授学生,而且在当地影响力很深,所以后来他就回到家乡阳平元城去了。他往生了之后,元城这个都市里面的,大家都为他来服丧事,而且所有的百工百业统统都休业休市来纪念束晰,所以在当地是非常有影响力的。而且他的门生故人就在他的故居,还有他的这个坟墓的旁边,就立了碑文,来褒扬束晰这一生的建树跟功业。所以人这一生,其实能够到最后得到老百姓普遍的认同,能够得到门生故吏,得到家族成员的认同,我想这辈子也就不枉这一遭了。因为能够得到这些人的认同,表示你对大家是有贡献的,对大家是很有帮助的,所以人家才会感谢你。所以束晰虽然说在政坛上面没有这么多的表现,不过他在文化上面在教育上面的工作,值得后人来纪念。

好,我们看到第二位束允泰。束允泰的时间就很晚了,已经晚到清朝末年了。这个束允泰他家里面总共有五个兄弟,他是排第五,所以他的字叫做季符,表示他是最小的一个兄弟,因为他排第五,所以人家都称他为束老五。束允泰他也是后来有涉入到官场去,然后在浙江像桐庐、钱塘,等等县里面担任知县很多年,在地方上面也很有名声,为官很清廉。而且他的诗文书法是相当好的,是清朝末年的时候非常著名的书法家。先前也跟大家介绍过了,其实这些书法家,他经常会写信,跟亲朋好友有一些书信的往来,这些书信的往来人人都把它视为宝贝,所以有一些就会把它留存下来。后来留存下来之后,当然有一些子孙就会认为说,既然是一个书法名家,他的作品又蛮有价值的,所以有一些后人就会把它拿出来贩卖,所以在拍卖市场,在古物市场就有很好的价格。所以束允泰也是一样,他的一些只字片语,书法的真迹都很多人收藏。甚至于他在地方上面,譬如说寺庙落成了要题字,要题匾,他也都非常的慷慨,都是免费来为大家题字题匾,所以到现在在浙江这一带,有很多的名胜古迹的那个匾额的题字,对联的题字,都是束允泰的真迹,所以也为后世所钦仰。

我们看到下面第二百五十六个姓氏,龙这个姓氏。龙这个姓氏很特别,现在在台湾大概很少人看到有姓龙的,刚好我们住的大楼的二楼,就有一位龙先生。所以刚开始他跟我介绍的时候,我还愣了一下,我还问他说龙先生是哪个龙?我以为是基隆的隆,就没有想到是这个龙凤呈祥的龙。他跟我说是成龙的龙。我想说成龙,成龙是哪个龙?龙凤的龙。这个一直都没有料想到,这个龙姓在台湾,居然在我们身边还是有这个姓氏的朋友存在,因为在台湾真的比较少见。在中国大陆,龙这个姓氏就比较多一点了,排名到八十五。龙这个姓氏的远祖是起源于黄帝时代,先前也跟大家介绍过,以前据说有专门的职官来驯养龙,所以黄帝有个大臣叫做董父,这个董父就以驯养龙而闻名,所以皇帝就赐姓他为豢龙氏。董父的后人就一直是掌握了这个职官,因为有些职官都是一代传一代,因为当时知识是比较封闭的,而且能够有条件去接受知识熏养的人,大概都是贵族,那个职官因为世世代代它都必须要去累积一些涵养,累积一些学问,所以最好的学问的传承方式就是父职子继,一代接一代。所以这个董父的后代,也就掌握了驯养龙的这个技术,所以一直都是担纲豢龙氏。一直到了夏朝的时候,帝王有一位叫孔甲,当时有一位叫刘累,向董父来学习驯养龙的方法,所以刘累也被受封为御龙氏,他跟豢龙氏一样,都是来掌管养育驯育龙的这个职官。所以先前我们上个礼拜谈到刘姓的先祖的时候,就有谈到刘累,他就是御龙氏,都是掌握驯养龙的一个技巧,所以御龙氏跟豢龙氏他们的后代子孙,纷纷都有人以龙为姓氏。所以这是第一个来源。第二个来源是虞舜的时代,大臣有一位名字就叫做龙,担任纳言的职官。纳言,其实我们从这个字面上就知道了,就是他给君王谏言,让君王知道说什么事情我应该要注意。除了他去给皇帝谏言之外,反过来,帝王如果有什么样的事情,要交办的时候,都是透过纳言去传递,所以纳言他是有下对上进谏的这个职责,也有上对下传递君王命令的这个功能。所以这个龙就担当了这个职务,所以这个龙的子孙就以龙的名字为姓氏。这是第二个来源。第三个来源就是在战国末期,然后秦朝的时候有两位楚国人,就是龙且跟龙未央,因为在文献上面只知道他们叫龙且,叫龙未央,可是他的起源究竟是起于何处,就不是那么清楚了。可是反过来,龙且跟龙未央的子孙,也是后来龙姓的源头之一,所以这是第三个来源。第四个来源就是在南北朝的时候,西部地区有焉蓍国,还有且弥国,这两个是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家,所以他们也以龙为姓氏。最后一个就是在少数民族里面,像现在的云贵这一带,少数民族也有很多人以龙为姓氏。所以大致上龙姓的起源有这几个方面。

好,我们看到历史名人。历史名人刚刚提到,在秦朝的时候有一位龙且,这位龙且我们来跟大家介绍一下,龙且其实是项羽的部将,他跟项羽是一起长大的,跟兄弟一样。所以一开始,项羽是随着他的叔父项梁起义,后来项梁往生之后,他的兵权就交给了他的侄儿项羽。所以龙且后来就跟着项羽一同打天下。因为两个人是青梅竹马,所以非常信任龙且,项羽就委以重任,很多的机会让他来带兵打仗。龙且也不负项羽所望,也奋勇杀敌,建下了汗马功劳。我们都知道项羽后来几番的折冲之后,一些英雄豪杰不是被消灭,后来就是被整并,所以到最后,秦朝末年的时候就剩下两个集团,就是项羽的集团,还有刘邦的集团。刘邦他手下的将士非常的深谋能断,骁勇善战的如韩信,如英布,这些都是我们很熟悉的。当时英布开始的时候他是归降于项羽,可是刘邦阵营,为了要去从内部瓦解项羽的实力,所以就派了谁?派了随何要去游说英布来背叛项羽,最后英布就被说动了,所以就起兵背叛项羽,所以项羽就不得不要去分神,要去解决英布的问题。项羽后来就派遣龙且率军去攻打英布,英布后来被打败了,所以就只好离开了他自己的封国,然后去投靠刘邦。所以也因为这样,拖缓了项羽来包围刘邦的进度。所以他用这个方式来拖缓,而且来分化项羽的内部的将相之间的关系,所以这一招还真的发生作用了。也因为这样拖缓了他去包围刘邦的进度,所以导致韩信才有可能在北方去平定各地。韩信在北方平定各地之后,就带兵南下跟刘邦会合,所以最后才有垓下之围。这一连串的算计其实都是非常的尔虞我诈。当然兵不厌诈,这个是我们可以理解的。但是我们就会看到,在战争的过程里面你争我夺,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。就在一来一往之间,本来项羽的声势是高过于刘邦的,就在这个一刻就被扭转了,被扭转之后,项羽还是要做最后的拼搏,因为他知道韩信已经平定北方,而且准备要跟刘邦会师了,所以他就派,项羽就派龙且我们就北上,先去迎击韩信的部队,所以龙且跟韩信就在潍水这一带对阵,在山东这一带,潍水这一带对阵。韩信也很厉害,他知道这个龙且是一个能征善战的,他非常的有那个,怎么讲?非常的能够冲杀,而且带兵很有一套,所以他知道像这样的人勇气过人,可是智谋往往都会稍稍的逊色,所以他就派人连夜做了一万多个沙袋,去把潍水的上游去截断了它的流水,截断流水之后,下游的水就会愈来愈浅。龙且就会发现说水变浅了,是不是我渡河的时候就更方便了,所以他就赶着河水水位下降的时候,要抢渡河,要去攻打河的北岸的韩信的部队。可是就在他渡河到一半的时候,韩信一声令下,把阻截潍水上游河水的沙袋,统统把它搬开,所以那个水就轰隆轰隆的宣泄而下,所以就把龙且的部队冲走了一大半。冲走一大半之后,这个龙且的部队大家都很惊惶,所以韩信就直接杀将过来,把龙且的部队杀得片甲不留,因此龙且就在这一次的战争里面就被俘虏,被俘虏之后就被斩杀,所以后来才让项羽失去了左右臂膀。项羽失去了龙且之后,他不仅没有解决韩信准备要带兵南下跟刘邦会合的部队,而且他自己还折损了一员大将,所以就注定了垓下之围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,也注定了项羽最终会走向失败,所以一步一步其实都是牵连着两个集团的声势的消长。这个龙且算是很可惜,如果他可以带兵很勇猛,多一点点的智略,就不会中了韩信的计谋。

我们看到龙姓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,就是龙伯高。龙伯高是汉光武帝的零陵太守。他在零陵担任太守期间很有治绩,所以朝廷对他也很有褒扬,所以历代的《地方县志》、《地方志》,都会来记录这个龙伯高的事迹。这个龙伯高后来就在西元八十八年的时候往生,所以在任上,治绩留给当地百姓很多的感念。

好,我们再看到下面一个姓氏,二百五十七,这个姓氏念作叶ㄧㄝˋ,没有问题,可是我们要跟大家特别再强调一下另外一个读音,其实叶还有另外一个读音,念作ㄕㄜˋ,就是射箭的射,现在我们的读音是念作ㄧㄝˋ,可是叶这个字在上古音,它要念作ㄕㄜˋ,很特别。为什么念作ㄕㄜˋ?因为我们看到叶子的叶这个字,主要的声符是哪一个地方?就是中间那个世界的世,所以它原本是形声字,它必须要读作跟世接近的读音,所以古音里面念作ㄕㄜˋ,是有它的渊源的,是有它的来由的。为什么会从ㄕㄜˋ念作ㄧㄝˋ?不知道,这个也是一个很奇特的状况,完全没有办法想像,对不对?从ㄕㄜˋ念作ㄧㄝˋ。我们看到这个叶姓的历史渊源,它在中国大陆排名第四十九,在台湾排名二十二,都是人口的大姓。最早的时候叶姓是出自于芈姓,他原本是楚国贵族的后代,怎么说?春秋时代楚庄王,春秋五霸,我们很熟知的这一位楚国的君王,他的孙子叫做沈尹戌。这个沈尹戌他并不是姓沈,这个沈是一个地名,也是一个县的名字,尹在楚国的官职里面,其实它就是长官的意思,就是沈这个地方的长官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沈县的县长,他的名字叫做戌,沈尹戌后来在跟吴国作战的时候战死了,因此楚昭王就让他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,然后就把他封在叶这个地方。大家会觉得很奇怪,老师,你刚刚说,沈尹戌那个沈不是县的名字吗?沈尹戌是在沈县当作县长,为什么他的儿子叫做沈诸梁?这个就是我们先前一直看到的一种现象,就是当你在这个地方当官,或者是你把这个地方封为你的疆土之后,经常他的后代子孙就以那个地名做为姓氏。所以这是一个最好的例子。沈尹戌开始在沈县担任县长,可是他的儿子就以沈做为姓氏了,后来这个沈诸梁因为他的父亲的关系,国家觉得应该要褒封沈尹戌,这么的英勇,为国捐躯,所以就让沈诸梁去担任叶县的县长,所以在《史记》里面称他为叶公。其实叶公,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念作ㄕㄜˋ公,怎么说?因为后来有一句成语,这句成语叫做叶公好龙,有没有听过?喜欢龙,那个好,叶公好龙,所以很多的字典都把它写成叶ㄧㄝˋ公好龙,其实是有点不太正确,因为像这个地方因为它有历史典故,我们还是遵照历史典故的读音,读作ㄕㄜˋ公好龙。叶公好龙那个叶公就是讲沈诸梁,就是他。叶公他很喜欢龙,所以他住的房子、桌椅,包括衣服都有龙的装饰品,都画了这个龙的图案。好,这个当然有一点神奇的传奇的色彩,后来有一天他晚上睡觉,睡觉到一半的时候,突然听到窗外有动静,然后他探头一看,发现有一条龙正在窗外看着他,结果沈诸梁吓得半死。后来叶公好龙就引申成为什么意思?你喜欢某一个东西,其实你不是真正的喜欢,你只是做做表面功夫而已,那叫叶公好龙;所以你不是真心的喜欢它,或者是附庸风雅而已,或者是随应其他你身边的人的一个喜好而已,你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去喜欢,那叫叶公好龙。

后来这个叶公在地方上面很勤政爱民。到了西元前四百八十一年,楚国有一位白公胜他发生政变,发生政变的时候就劫持楚惠王,叶公他就率兵打入国都,平定了白公胜的内乱。本来是建大功立大业,不过后来有一番波折,后来叶公就被撤职了,被撤职之后,后来的子孙就以叶做为姓氏。这是现在我们看到叶姓最主要的来源。还有一些来源就是来自于少数民族,像后来在南方的少数民族,有一个叶调国,这个叶调国,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小部落小国家,进入到中原去定居,也以叶做为姓氏,所以像这个来源就是比较其次的来源。

我们看到叶姓的堂号有一个崇信堂。崇信堂的典故,是跟宋朝的翰林学士叶梦得有关。这叶梦得我们在下面也有文字的介绍,我们可以一起来参看,叶梦得其实他在我们历史上面,最出名的还是以他的词作,他是以词知名,而且他的词往往是比较强调所谓的气。我们看到叶梦得的叙述说明,倒数的第二行,第三行。他因为是从北宋跨越到南宋,因为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之下,所以很多的文人都在他的作品里面,就表现出了要复国,要渡江杀敌,要恢复版图。有这样的一种豪情壮志,最知名的就是谁?就是辛弃疾。除了辛弃疾之外,叶梦得其实也是在作品里面,经常表露出复国之志的一位文学家,而且他的词作不仅表现出了这样的精神,他还主张写词要以气为主,像这个就是一个比较有别于以往的一种文学的理论,他的气后人有把它做了归纳,他的气大致上可以分为英雄气,狂气跟逸气,英雄气就是刚刚我们所提到的,还是呼应了当时时空背景的状况,所以有一番英雄豪杰的气概,希望能够渡江去打败敌人,希望能够恢复中原,狂气就是因为有这种英雄的豪情壮志。本身叶梦得他自己在官场上的历练也很深,而且在地方上面他也做为地方官,而且在当时他在地方上面,他在主持政务的时候,朝廷都安排他在比较前线的位置,所以他必须要去敦促地方百姓,不仅要管好治安,而且还必须要主持前线的一些战务,所以也比较会透露出他那种英雄气概,然后因为书又读得多,然后又面对当时的时局,所以也引发了他的另外一种狂气。比较特别的是,有狂气怎么又会有逸气?这感觉好像是两个相对的风格。其实我要跟大家报告的是,人随着年龄,随着境遇的转变,其实他的作品的风格会不太相同,他会有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转变。所以他到了比较年纪大一点的时候,对于官场的事务,他也逐渐的没有那么关心了,他也慢慢的退居到比较幕后,所以自然而然他的词的风格就有了一些转变出来。本来一个文学家他的作品就是呈现多面向的,多元的一种角度,所以也不相冲突。这个叶梦得最后他官至崇信节度使,我们就回到刚刚那个堂号,因为崇信节度使这个崇信的关系,所以子孙就以崇信节度使的崇信立为堂号,来纪念这个叶梦得。所以叶梦得不仅是文学家,而且他还是一个地方官,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军事将领。所以刚刚跟各位报告过了,他因为在前线担任地方官,所以也必须要带兵杀敌,所以他跟金兵跟敌国作战五十几次,当然有胜有负,不过他在稳定地方上面的表现,的确是令人值得钦仰。尤其他在晚年退居之后,自己就盖了一个小小的算是居室,所以就称之为玲珑山石林。玲珑山石林这个石林顾名思义就是,他在他的田园里面用了很多石头来做造景。用石头来做造景到现在我们看到,从宋朝以降的明朝、清朝,像在浙江、江苏这一带的所谓的名园,都有很多以石头来作造景。如果各位有机会到江南去走一趟,就可能会去参观什么拙政园,什么什么很大的那个园林,这园林里面都有很多太湖石的造景。太湖石很特别,它真的是从太湖里面打捞起来的石头。这个太湖石它经常都会有一些镂空,被穿透,所以把它取出来之后加以磨洗,然后就会做为假山假水的林园造景的很重要的装饰品。所以这个玲珑山石林也是一样,它用了很多的石头来做造景,所以有此名号。后来叶梦得也以玲珑山石林的石林,来命名自己的著作,所以他的很多著作,《石林燕语》、《石林词》、《石林诗话》,都是用这个石林来命名。好,这是叶梦得的事迹。

接下来我们看到另外一位叶姓的历史名人,叶适,叶水心,温州人。谈到温州人大家会想到什么?谈到温州,很多人都会想到温州馄饨,都想到吃的,其实温州在明朝清朝的时候,温州算是一个商人非常活跃的地方。温州为什么是商人活跃的地方?这个还蛮特殊的,因为温州它是一个水陆交通之地,水陆交通之地,当然很多的货物都会在那个地方做集散,尤其透过水路运来的那个又是量很大,所以到温州上了岸之后,就开始从陆路去发配这些物资,因为地理的形势的便利,所以导致温州它就有很多的生意上的一些往来,温州商人又非常的精明干练,在这个地方做生意,因为水陆交通,所以你能进货,我也能卖这个物品,所以他们在做价格的精算上面就斤斤计较,锱铢必较,所以温州商人就是很会计较,不过也因为这样,所以他们商人就很干练,所以才导致温商,温州商人在中国本土有一个很好的商誉。叶适他自己的这个学术的思想,其实也跟刚刚我们提到的理学或心学不太一样,在宋朝,刚刚前面提到了,做学问的方法不是理学就是心学,但是事实上还有第三支,第三支的学术的角度就是叶适,从叶适开始来表现出来的这种学问的理路。我们来看到后面,在第二十页,第二十页上面算下来第二行。叶适他主张的是一种功利之学,他反对空谈性命,所谓的反对空谈性命,其实就是针对朱熹、陆九渊理学、心学而来的。因为他是温州永嘉人,所以后来我们就把从叶适开始,在南方,尤其在福建这一带,所传播的这个思想称之为永嘉学派,所以这个永嘉学派都是以事功为主,他不去谈一些比较虚无缥缈的,他比较着重在实物面。所以有学者也认为,也就是因为在永嘉在温州这一带,叶适在宋朝在南宋,就已经开始散布这样的思想。所以也导致了后来温州它做生意,为什么会这么的斤斤计较,为什么会这么精明干练,往前推延应该就可以推到叶适叶水心,从这个地方开始经营开始,所以也是一个蛮有趣的角度来分析,这个温商它形成的过程。

叶适他在官场上面,其实也有一些比较有趣的事迹,跟大家介绍一下。我们翻回到第十九页,第十九页我们看到,叶适其实曾经在宋孝宗、宋光宗、宋宁宗三朝,都担任到很高的职官,而且他还亲自参与了绍熙内禅这个事件。绍熙内禅我跟大家说明一下,南宋的第一位君王叫做宋高宗,可是宋高宗后来他又退位,他退位之后,就由他的儿子宋孝宗即位当这个皇帝,他自己就当太上皇。他当太上皇当了二十五年的时间,所以他儿子当皇帝,可是他儿子这个皇帝其实做的也不是很有权力,因为你虽然是当皇帝,可是你爸爸还在,所以凡事还是要请教太上皇。所以宋高宗二十五年当太上皇,后来驾崩了,驾崩之后,宋孝宗他就要去服孝,他就要去服丧,服丧三年。那政务怎么办?政务后来宋孝宗就想,干脆这样好了,我就让我的儿子早一点即位,然后我去服宋高宗的这个服丧,所以后来他也禅让,宋孝宗也禅让给他的儿子就是宋光宗。所以宋光宗的年号就叫做绍熙,所以后来宋光宗担任皇帝之后,他的父亲宋孝宗当太上皇,当太上皇的宋孝宗没多久之后就驾崩了,驾崩之后宋光宗应该就可以大权独揽,可是也没有,因为他的后妃里面有一位非常的能干,怎么讲?控制欲也蛮强的,宋光宗比较懦弱,用我们现在话来讲就是怕太太,PTT,比较惧内,所以他那个后妃就比较强势,所以宋光宗很多事情就说,好,这个就让皇后去决定吧,所以后来他自己当这个皇帝,也就比较悠哉悠哉,所以就变成说大权就由后妃所独揽。后来又宋光宗觉得与其这样,不如怎么样?不如效法他的爸爸,效法他的祖父,就早点怎么?早点禅让好了,因为他那个皇帝当得也没什么意思,所以后来这个宋光宗就禅位,禅让给宋宁宗。所以这个事情就叫做绍熙内禅。所以刚刚我们在叶适这个地方所提到的绍熙内禅是讲,宋光宗禅位给宋宁宗,所以他又当太上皇了,所以这几代皇帝很特别,都是有当太上皇的这种状况。当时叶适除了去参与这个事情之外,他在对外方面他也主张要对抗金人,所以他也是主战派的健将,他反对议和。可是就当在韩侂胄他主张要去北伐的时候,很特别,叶适一直说要北伐,韩侂胄要北伐,可是他又反对。大家会觉得很奇怪,其实他反对的不是去北伐,而是他反对的是韩侂胄这个人,因为韩侂胄这个人是很有争议的人物,所以叶适认为让他属兵去北伐,会有很大的问题,所以两个人就有了一些矛盾。后来韩侂胄兵败,兵败了之后朝廷就要究责了,追究这个责任的时候,居然还有人去参叶适一本,怎么说?说叶适他附和韩侂胄用兵,用这个罪名叶适被弹劾。大家都觉得很莫名其妙,叶适是反对韩侂胄北伐的人,居然到后来韩侂胄被杀要究责的时候,他被莫名其妙扣上了他跟韩侂胄是同党的这个罪名,所以叶适就觉得心灰意冷,就觉得说,怎么官场这种颠倒是非黑白不分的情况,怎么会如此的莫名其妙。所以他后来也因为这个事情,没多久之后就往生了。不过他所留下来的学术理论,却影响着后世,是值得后人来研究的宋代的一位学问家,一位大儒者。

好,我们看到第二十页的第三位叶问。他的时代其实也蛮晚的,他是从民国初年,然后一直到后来才在美国发光发热,他的祖籍是在广东,然后在香港接受教育。叶问他的拳法最知名的就是咏春拳。咏春拳如果是用闽南话发音,对不起,用广东话发音是咏春,咏春拳,咏春拳,那是广东话的发音。咏春拳其实它的名字你看起来好像就没有很霸气,没有像什么少林长拳,什么很霸气的名号,原来它是给女生所设计的,给女生打的一种拳脚功夫,防身用的。所以刚开始咏春拳在流传的时候,很多人都很不屑这个咏春拳,认为那个是女人家打的花拳绣腿,你一个大汉子大男人学那个女人家的花拳绣腿,不会觉得很别扭吗?可是事实上也因为这几代人的,像陈华顺、梁璧一直到叶问,他们不断的把咏春发扬光大,所以让大家才知道,其实咏春拳,它虽然说动作没有像一般所谓的长拳或者是套路,这么的大开大合,可是它小而精致,而且可以非常精准去打击敌人的要害,所以后来也深受大家的喜欢。尤其到了工商业社会,大家能够练拳的空间就愈来愈小了,在都市里面,你要找一个很开阔的地方也不容易,所以有一个比较小巧精致的拳路,可以让大家随时来做练身体,来做一些锻炼,也是很好适应时代的一个发展。所以咏春在叶问的发扬之下,就扬名国际,他真正把咏春拳带到美国去,然后发扬国际的是他的封门弟子,所谓的封门弟子就是关门弟子,关门弟子就是最后一位弟子,而且是所谓的入门弟子。这样听起来好像有点混乱,入门弟子就是说,这个学生是得到我的真传,我把他视为是入门弟子,有很多闽南话讲的撇步,诀窍,我会教给他。当然有一些可能是师父觉得他资质不够,或者是说他知道这个学生,他其实是来玩票的,并不是真心想要来学的,那个就是一般的弟子。入门弟子都是真的能够得到真传的。这一位梁挺就是入门弟子,而且是最后一位,所以叫做关门弟子。他把他带到美国去,所以后来就传扬于世。在叶问的这么多的弟子里面,除了梁挺之外,还有另外一位是李小龙,李小龙其实他不是真的学咏春,是曾经拜过叶问为师,可是那个时候因为年纪很小,李小龙跟他学的时候年纪很小,所以也是算是一般的弟子,学一学,后来李小龙又去学别的拳法,所以他也是叶问的弟子之一。李小龙大家都知道,Bruce Lee,他是在美国拍武打片非常知名,也让所谓的Chinese功夫真的能够名扬于世,也藉助了这个大银幕的搬演,让大家知道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。虽然说很年轻就往生了,可是他往生几十年了,到现在还是很多人非常崇拜李小龙。这是叶问。

再来,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幸。幸这个姓氏也是比较少见的姓氏,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没有进入到百大。我们谈到幸这个字的时候,第一个我们想到的是宠幸。所以很多人就认为说,这个幸是不是跟宠幸有关?的确。在清朝有一位学者叫张澍,张澍有一本书叫《姓氏五书》,他就有一个说法,他认为幸氏的祖先是古代的幸臣之后,因为他们得到帝王的喜欢,所以自然就以幸为姓氏,就传衍下来。这个是一个说法。但是也不可能说所有的幸臣都以幸为姓氏,这只是一个说法,大家参考一下。如果我们来追本溯源,幸氏有没有比较明确的源头?像这个就是比较明确的源头,就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,后来周成王在位的时候,就把他的叔叔,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叫做姬偃,就赏赐给他幸这个姓氏,所以他就从姬姓派生出了幸姓。所以就有这样的一个过程,所以它大概是目前我们可以比较明确去推找出来幸氏的祖先。

但是我们看到幸这个字,如果我们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,其实幸这个字它的结构,它画的是什么?它画的是两只手,然后它被手镣给扣住了,所以幸这个字其实它是一种刑具,就是我们现在看社会新闻,警察会给犯人上手铐。手铐现在是做的很小,以前的手铐它是用木头做的,很大,你看那个古装连续剧,它那个有一种是套着头,头,然后两只手这样被固定住了,在更早以前,幸这个字它画的那个手镣,就是只有手这个地方,它没有连着头,木头的,扣住了。所以幸如果从文字学来看,它事实上是一种刑具。从这个刑具为什么会变成姓?其实是因为这样,因为这一些被扣住的这些犯人,要么就是奴隶,要么就是做囚犯。在古代,奴隶跟囚犯往往没有分那么清楚,所以有的时候那个囚犯也是奴隶,奴隶也是囚犯。奴隶先前跟大家说明过,他是没有人身自由权的,他等于是一个商品一样,他是可以任意被交换的,被买卖的,甚至于你的主人要杀要剐都是可以的。所以这一些人,其实他也知道他自己的命运,随时随地都会被主人给交易,或者是被弄死。所以有一些奴隶他为了要生存,所以他会做一些很巴结,很阿谀奉承的言语或动作,让他的主人能够得到欢心,所以有一些奴隶也因为他表现很积极,而且得到了主人的恩宠,所以后来他就没有让他上手铐,大部分的奴隶他上的手铐,或者是短暂的时间他手铐可以卸下来,他可以去做一些劳役的工作,像种稻,筑城墙这一些,可是事情结束之后他还是要上手铐。这一些得到主人欢心的人,因为主人相信他,宠幸他,所以他不必戴手铐了,不必戴手铐之后,甚至于这一些人可以变成是管理奴隶的领袖,所以变成说是以奴隶来管理奴隶。所以这些人就得到了主人的宠幸,所以很多的所谓的幸臣,其实身份是很低的,因为大部分的贵族,比较不会拉下脸皮去对人家阿谀奉承,去对人家巴结,可是这些奴隶他们心甘情愿,因为他们是为了自己的生命,所以幸就从奴隶的手铐,然后变成了宠幸的意思。它有这一层的过程,跟大家说明一下。

好,时间也到了,我们先休息一下,等一下再回来。

与君初相识,犹如故人归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更多国学经典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